十二年國教,搞得大家雞飛狗跳...
我家少爺「有幸」也是這波白老鼠之一。
其實,關於「名校」的問題,我們在二年半前就經歷過震撼教育了。
兒子在小學時的成績還不錯,跟他商量後,便安排他進入某私立國中。
一來環境、師資較佳,管理嚴格,升學率也不錯。
二來我的老闆是學校的家長會長,有啥事比較好照應。
但上課沒多久,原本開朗的孩子變得陰鬰,壓力大到每天回家都臭著臉。
一個學期過去,孩子愈來愈不快樂,身體狀況不好,經常請假。
我們都很清楚,這是壓力導致...
正好當時我也打算搬離市區,於是毅然決定轉學,就近轉入附近的公立國中。
兒子從一開始當轉學生的不適應,到畢業時領市長獎。
之中也經歷很多波折和成長(這是他畢業典禮上對班導致詞時,自己說的)。
跟私校比起來,老師不那麼重視課業,可以跟學生打成一片。
同學不那麼勢利,個性也淳樸許多。
他沒有補習,一下課就回家。
但我幾乎沒看過他寫功課或看書,卻總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回來。
經常代表班上參加作文、英文競賽,獎狀多到都可以當壁紙了。
在人際關係上,從一開始的自閉,到一度被同學排擠,最後又有很多麻吉。
這樣的挫折讓他更成熟,也更有自制力和應變力。
在私校名校,他是牛肚(因為還不到牛後啦);
在普通國中,他是雞首。
到底哪個好?
我覺得,只要他平安健康就好。
或許是這樣的經歷,讓我們不那麼重視學校的名稱。
畢竟好學校有壞學生,爛學校也有好學生。
唸不唸書是在個人,跟學校名頭無關。
很多家長只是為了跟人說起:「我的孩子讀某某學校」時,
可以很驕傲,可以聽見「哇,好優秀哦~~」
難道就為了家長的虛榮心,
要讓孩子唸書到三更半夜,唸到滿臉痘痘,唸到去跳樓嗎???
姑且不說,未來的成就跟現在的成績無關,
就我個人而言,我寧願要一個活生生,會笑會鬧的孩子,
勝過一個讀書(考試)機器。
所以這次他選填志願時,我壓根兒不管(我很早就放棄搞懂這複雜的制度),讓他跟老師去研究。
錄取的高中,雖然不是名校(其實我也第一次聽到這學校),
但印象中是在他的前三志願裡(我只在簽名時看過志願表)。
放榜後,他覺得既然錄取了,就去唸。
雖然我覺得他根本是不想再考一次特招...
但我還是信守承諾,尊重他的選擇。
很多人把心力放在孩子身上,管這管那,非得孩子聽我的!
最後搞得親子關係崩潰...
我基本上是放養式的。
品德要求是基本的,不用講。
課業上只要他達到幾個基本要求,其他我都不限制。
1.不近視:要用電腦,玩手機都沒問題,只要不近視。
結果他玩了一整個寒假的電腦,看小說,視力居然還1.0/1.2 。
同學都快崩潰,我也無言.... 只能安慰自己,是我的基因良好...
2.不玩線上遊戲:雖然這點有些破功,但因為電腦是共用的,
所以他在玩什麼,跟誰玩,我都可以看到,那就睜一眼閉一眼了。
3.功課維持在前五名:唸書是學生的本份,同時這對他來說也不困難。
以上如果沒做到,就是限制使用電腦的時間而已,沒什麼懲罰制度。
當然,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天賦不同。
他在唸書這塊明顯不用我操心,但在人際關係上,則是很大的軟肋。
然而,我也只能從旁輔導,照顧他的情緒,
真正的成長,必需由他一點一滴去體會和蛻變。
而這樣的「放手」與豁達,是建立在我自己健全的身心基礎上。
我必需先一歩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療癒好自己的傷口,
才能不帶批判的包容他的一切。
如果我內在還有許多的不滿足,
無形中就會將這樣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,形成壓力。
當然,我還在努力中,還有很多的不足。
每一天都在跟心中的那把尺拉踞著。
每一次都在試探心中的底限和傷口。
別要求做100分的父母,更別要求100分的孩子。
沒有人是完美的,而這樣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。